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

「80-20法則」的運用

帶動核心人物 從關鍵事入手
掌握精華時段 耕深一層結構
80-20法則是義大利經濟學家巴雷多(Vilfredo Pareto)提出的市場經濟原理,後來被廣泛地運用到人類的處事、時間管理以及生活點滴的各種面向,甚至因對理論的解讀偏差,產生了不少濫用、誤用的情況,有時在十分專業的對話場合也會出現,反而有點貽笑大方。

「80-20法則」的核心論點是:「最受歡迎的20%核心產品,會為公司帶進來整體收入的80%」。其在其他層面的運用是:一本書的80%內容都在論述20%的核心觀點;掌握住20%的關鍵精華,等於概括地掌握了全書80%的內容。每一個人的工作時間有限(例如每天10小時),每一小時的實際產能也會有所不同,如果掌握住一天中精神最好、專注力最強20%時間(例如2小時),來做最重要的事務,則似乎可以完成整體任務的80%。

就組織資源的運用來說,核心人力資源(20%)應該安排在組織最重要的任務上,也就是找對的人作對的事,那麼80%的工作均可事半功倍。就處理整體學校事務來說,千頭萬緒中,校長會帶領著幹部,從最關鍵的事務(20%)著手施力,關鍵的以及優先的事先行完成,其他細節的,以及附帶的事務也就會順利帶動,逐一圓滿達成。

「80-20法則」重點在掌握關鍵的20%,任何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,從關鍵入手,自然事半功倍。「關鍵的20%」有時也指處理事情的「順序」或「結構」,有些企業公司發展重要事務之「標準作業程序」,有些單位要聘請資深顧問來解析營運問題的「深層結構」,都是在幫忙尋找「關鍵」。

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

「系統思考」的要領

觀照全面 掌握關鍵
形優輔弱 實踐目標
「系統思考」是學習型組織理論五項修鍊的第五項修鍊。五項修鍊的前四項:自我超越、建立共同願景,改變心智模式,以及團隊學習,就字義及內容而言,均相對比較容易瞭解,而第五項的「系統思考」是前四項的綜合及統整,較不容易具體明確指陳。

配合「教育計畫」之教學,個人構思了十六個字的「要領(心法)」以為註解—「觀照全面,掌握關鍵,形優輔弱,實踐目標」。以擬訂優質的教育計畫為例,優質的教育計畫是系統思考的具體成果,系統思考的掌握愈深層,所訂的計畫就愈優質、愈可行。而其主要歷程為「觀照全面—瞭解計畫主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的全面背景環境」→「掌握關鍵—釐清計畫關鍵可行的重要策略及項目」→「形優輔弱—計畫項目的推動在調整資源配置,這些資源在促進擴大好的作為,來帶動原本做不理想的部份」→「實踐目標—整個計畫的實施成果,就是在實踐原來設定的計畫目標,也具有能夠貫徹達成之意」。

系統思考是一種邏輯思考程序,如果養成習慣以後,就是一種能力的展現,我們的「為學之道」,需要廣博又要專精,這是系統思考的結果;我們的「知識管理」,事實上也是「系統思考」的一種形態,我們必須要瞭解主體知識的「全貌」,更要建置「關鍵核心」知識,並且以關鍵核心知識來論述(形優輔弱),才能運用知識管理豐富人生(實踐目標)。

就教育人員來說,要有系統思考的習慣與能力才得以做好教育事務,提升教育品質;就個人的生活瑣事來說,愈能夠運用系統思考的人,就愈能夠過「有智慧有品味」的生活,暨多彩入世,又有高效率豐厚生命成果。

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

個別化願景領導

─激勵教師思考生命(生涯)願景
       並設定短、中、長程實踐目標任務
─增進個人目標與組織(教育)目標結合
       創發生活意涵,豐厚生命價值
為避免學校教師長期任教同一學門,將教學與行政事務當作每年之例行性工作,欠缺活力與新的生命力,校長得適時鼓勵學校教職員工,在從事教育志業的同時,應適當的建構自己本身的生命(生涯)願景,為自己的進修研究、工作表現,生活休閒設定短、中、長程目標,以追求這些目標的歷程來活化生活(生命)的品味,帶來新的生命力與教育競爭力。

個別化願景領導係複合性名詞,採用特教上的「個別化教育方案」及企業界「願景領導」之精神組合而成,「個別化」在強調學校教師本身的「個殊性需求」,而「願景領導」在強調「個人目標」與「組織目標」的融合,進而考量生涯(生命)最崇高、最神聖的價值追求。個別化願景領導的操作,校長可在公開場合鼓勵呼籲教職員工,思考建構自己本身的最大生命價值與生涯目標,以及達成這一願景的短、中、長期目標點;再經由私下的互動關懷、期許砥礪每位老師的覺察與個別實踐。

個別化願景領導的推動,可以為學校優質組織文化的形塑奠基,每位教師在從事例行性教學及行政工作之同時,有新的個人目標在引導,例如進修碩博士學位、開發自己最專長的主題教學方案。為自己帶領的社團或學生團隊編輯留下最珍貴的教材或教學資料,再經數位化處理,使之永續傳承,暨豐富個人生命價值,也一起為教育志業做出更大的貢獻,學校是大家實踐生涯目標的共同舞台,組織文化自然優質化,教育的績效與競爭力將持續展現。

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

教育若水 順性揚才

上善若水 水可就下
因材器使 成就萬物
教育若水 激發潛能
順性揚才 玉成眾生
「上善若水」出自道德經第八章,翻成白話文為:「天下至高無上的善(道)就像水一般」。為何善(道)像水?因為水是向下流的,水流是永續的,水會順著任何事物的形態,流滿它以後,再繼續往前流,因此,它可以滿足天下萬物的不同需求,進而成就萬物,水是動物及植物生命的重要原素。

「教育若水」是筆者受「上善若水」激發後的深層感受,教育的本質就像水的性質一樣,教育在激發學生(人類)的潛能,參照多元智慧理論的觀點,每一位學生的智慧因子強弱結構均不相同,教育歷程就必須順著學生的秉性與需求而實施,讓每一個人均能有所發揮,至少具備「相對優勢」的才能,成為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現代國民,因此,教育可以玉成眾生。

「教育若水,順性揚才」的實踐在很多學校教育現場,均可觀察到,例如多元社團、多元文化教育、校務評鑑、指導研究生撰寫論文等。學校發展社團及多元文化教育,主要用意在順應學生不同的性向興趣與文化背景條件,透過社團選修,促進學生優勢潛能明朗化,也就是「順性揚才,玉成眾生」的寫照。

「評鑑若水,順校評價」反映出另一層面的具體事實,各種教育評鑑委員到校評鑑,必須依據受評學校所呈現的資料與表現,多元觀察瞭解之後,綜合判斷,系統思考,然後給予妥適的評價,與發展上的建議。基本上也在實踐「教育若水、順性揚才」。目前碩士、博士學生普遍增加,指導教授對學生論文的要求上,也要「教育若水,順性揚才」,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