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討對話 內隱知識外部化知識經濟時代,意謂著「知識」的經濟價值已經超越了土地、資本、設備、人口傳統經濟基礎。因此,個人及組織的「知識管理」愈來愈受重視,也逐漸成為現代知識分子的基本素養。簡要地說,知識管理就是「獲得知識→組織知識→儲存知識→運用知識→分享知識→創新知識」的歷程。
觀察模仿 外顯知識內部化
「知識螺旋」(Knowledge Spiral)為知識管理的核心技術,唯有個人的知識與他人(或外來)的知識產生「螺旋」作用,持續刺激、調整、改變,提升個人原有的「知識基模」,前述之知識管理六個歷程才有可能產生,才能夠幫助個人及團體「提升知識基模」增進競爭力。
知識分為「內隱知識」及「外顯知識」,內隱知識指原已儲存在每個人的身體內者(有的說在肚子 ─ 墨水多多;有的說在大腦 ─ 智慧),然而看不見、摸不著,沒有透過當事人的表達(外部化),大家無從觀摩。「外顯知識」則指看得到的知識表達,例如文章論著、書籍、講義、老師們上課的教材、投影片內容以及用口語說明、補充圖片、演說內容均是。
教育單位為了促進「知識交流」,舉辦各種講座、研討會、觀摩會,對主講者或發言討論的人而言,是一種內隱知識外部化(外顯化)的歷程,內隱知識愈豐厚、專業的人講得愈好;對參與討論聽講的人而言,是一種外顯知識內部化的歷程,接收到的知識與內隱知識互動,愈有共鳴或連結愈綿密者,收穫愈多。研討對話的「內隱知識外部化」及「外顯知識內部化」之交互作用稱為「知識螺旋」,可以促使個人及組織成員「知識增能」,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技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