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

時間切割

‧規劃最佳時間長度 設定實踐目標
‧永續經營深耕 累積點滴成果資源
「時間切割」是有效管理時間,增進工作績效的方法,筆者在有關時間管理的書籍中多次閱讀,感受頗深,特予介紹。「時間切割」是指每個人找出他每次工作績效的「最佳時間長度」,例如十分鐘、十五分鐘、三十分鐘、五十分鐘、二小時不等。並且以時間單元作規劃,每天及每週必定執行幾個時段,(例如每天2-3時段,每週至少10個時段以上),有點類似工作時間之目標管理。

有書籍介紹日本一位大公司的董事長,其因每天要處理的事務太過繁雜,尤其每天要見他的來賓或員工太多,他就將時間切割,設定為四分鐘,凡是見他的來賓都要在四分鐘之內談完事情,四分鐘一到即轉換(換下一個人會面),這是「步調需快」的人的時間切割,一般人不容易執行。(似也沒必要),又如電話的通話時間設定為三分鐘,三分鐘一到即停止連線。

國內有個知名教育家,其著作等身,頗受學生歡迎,筆者有機會聽其自述,其時間切割的時段為「15分鐘」,其謂:他每天會設定十幾個15分鐘來做他有意義的事,例如早上看報15分,15分一到馬上轉換做另外的事,讀書、閱讀、寫作文稿、集中聯絡電話…都以15分鐘作單元規劃。他的工作績效十分顯著,目前有十多本著作流傳市面。

筆者曾經運用「時間切割」的方法,規劃完成自己必須完成的著作,筆者設定的時段是「30分至60分」每天一至二個時段,每週六至十個時段,每天的第一個時段都在清早一起床後執行,第二個時段則在上班空檔中尋找。發表論著、期刊文章,以及升等副教授、教授的專書,也都是這樣完成的。

廣義的「時間切割」,我們可以用來指導學生或孩子,每天設定「固定的時段」作複習功課寫作業時間,只要時段合理,執行永續,必會為每一位學生帶來最佳學習效果。

四分鐘的關注

‧專注、誠懇、關懷、配合、支持、肯定
‧適時四分鐘 人際新契機
「四分鐘的關注」是增進人際關係的有效方法,筆者在「空中大學英文課本」中看見,因感受良深,特予介紹。社會心理學家們有一部份專門研究「社會群體人際關係」,他們發現,目前社會上人際的一般現象是:大家工作忙碌,私務更忙,每天與眾多的人接觸互動,但都僅止於把「事務目標」解決或完成為主,沒有深入交談,以至形成「交友滿天下,知己無一人」,整個社會充滿「疏離感」。

台灣社會已進入「現代」及「後現代」的階段,整體社會人際的「疏離感」要獲得改善恐非容易,然對「有心的個人」來說,如果要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,社會心理學家們研究了一個方法,也就是運用「四分鐘的關注」,其基本原理是,當您與您的目標人物初見面時,或與您最親密的人早上各自分開(各忙各的),傍晚(晚上)再見面時,要給予對方完全專注、關懷、配合性的互動與溝通,時間長度約四分鐘,對方自然會留下較為深刻、滿意的感覺及印象,有助於後續「碰面的意願」。

以公眾宴會場合要交「新朋友」為例,最差的人際互動是到處找人交談,眼神不定,心不在焉。比較好的策略是,僅跟少數「有機會」的人互動,每一次互動均表現出您的專注、誠懇、關懷,身體的肢體語言以及談話內容均能配合著對方,適時「支持」、「肯定」,對方在短時間之內覺得與您交談是有意義、有價值的,自然有意願與您繼續交往,人際網絡將逐漸豐沛。

以最親密關係的夫妻為例,尤其雙薪家庭的現代人,夫婦兩個白天各忙各的,晚上再回到自己的家,兩人心情的好壞,大都決定在「再碰面的四分鐘」,通常這四分鐘如果有一方給予對方「積極的關注」,外面打拼雖然累,今天仍然有「如魚得水」的夜晚,要不經常會「山雨欲來風滿樓」。

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

博 --- 全面、概覽、普及、基本
約 --- 關鍵、重點、核心、精華
厚 --- 廣博、渾厚、深度、廣度
薄 --- 專一、單點、刀刃、題目
「博觀而約取,厚積而薄發」,是大文豪蘇東坡的名言,筆者從一篇論述「知識管理」的文章中看到,感受特別深刻,蘇軾的這兩句名言,與前面介紹的「系統思考」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一種「運思指導行為」的歷程實踐要領。而其中的關鍵字在於原本對仗工整的「博→約」;「厚→薄」四個字之意涵及其歷程。

「為學之道」及「知識管理」需要「博→約」及「厚→薄」的實踐要領,我們先要全面、概覽、普及、基本的知識,接下去要針對關鍵的、重點的、核心的、精華的知識做練習、組織而後取得,天底下的學問知識廣博浩瀚,我們所要的要經過「約取」的歷程,「化約得愈高明」,我們的收穫愈明確,也才是真正的學習,也才不會迷思在漫無邊際的學海之中。

再以「教育評鑑」為例,對評鑑委員來說,「統整的觀察」試圖全面瞭解,也就是「博觀」;然而評鑑不可能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檢核,必須透過「化約的指標」(例如72項),也就是「約取」。再以「考試取才」為例,準備應考的人應該「厚積」知能,而考試的題目就是「薄發」,唯有「薄發」表現傑出,考試的結果才能滿意。

「博、厚」是入手、是基本,對每個人來說十分重要,「約、薄」是專注、是單點突破,對每個人來說更加重要,您說,不是嗎?

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

知識管理與知識螺旋

研討對話 內隱知識外部化
觀察模仿 外顯知識內部化
 知識經濟時代,意謂著「知識」的經濟價值已經超越了土地、資本、設備、人口傳統經濟基礎。因此,個人及組織的「知識管理」愈來愈受重視,也逐漸成為現代知識分子的基本素養。簡要地說,知識管理就是「獲得知識→組織知識→儲存知識→運用知識→分享知識→創新知識」的歷程。

「知識螺旋」(Knowledge Spiral)為知識管理的核心技術,唯有個人的知識與他人(或外來)的知識產生「螺旋」作用,持續刺激、調整、改變,提升個人原有的「知識基模」,前述之知識管理六個歷程才有可能產生,才能夠幫助個人及團體「提升知識基模」增進競爭力。

知識分為「內隱知識」及「外顯知識」,內隱知識指原已儲存在每個人的身體內者(有的說在肚子 ─ 墨水多多;有的說在大腦 ─ 智慧),然而看不見、摸不著,沒有透過當事人的表達(外部化),大家無從觀摩。「外顯知識」則指看得到的知識表達,例如文章論著、書籍、講義、老師們上課的教材、投影片內容以及用口語說明、補充圖片、演說內容均是。

教育單位為了促進「知識交流」,舉辦各種講座、研討會、觀摩會,對主講者或發言討論的人而言,是一種內隱知識外部化(外顯化)的歷程,內隱知識愈豐厚、專業的人講得愈好;對參與討論聽講的人而言,是一種外顯知識內部化的歷程,接收到的知識與內隱知識互動,愈有共鳴或連結愈綿密者,收穫愈多。研討對話的「內隱知識外部化」及「外顯知識內部化」之交互作用稱為「知識螺旋」,可以促使個人及組織成員「知識增能」,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技術。

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

「80-20法則」的運用

帶動核心人物 從關鍵事入手
掌握精華時段 耕深一層結構
80-20法則是義大利經濟學家巴雷多(Vilfredo Pareto)提出的市場經濟原理,後來被廣泛地運用到人類的處事、時間管理以及生活點滴的各種面向,甚至因對理論的解讀偏差,產生了不少濫用、誤用的情況,有時在十分專業的對話場合也會出現,反而有點貽笑大方。

「80-20法則」的核心論點是:「最受歡迎的20%核心產品,會為公司帶進來整體收入的80%」。其在其他層面的運用是:一本書的80%內容都在論述20%的核心觀點;掌握住20%的關鍵精華,等於概括地掌握了全書80%的內容。每一個人的工作時間有限(例如每天10小時),每一小時的實際產能也會有所不同,如果掌握住一天中精神最好、專注力最強20%時間(例如2小時),來做最重要的事務,則似乎可以完成整體任務的80%。

就組織資源的運用來說,核心人力資源(20%)應該安排在組織最重要的任務上,也就是找對的人作對的事,那麼80%的工作均可事半功倍。就處理整體學校事務來說,千頭萬緒中,校長會帶領著幹部,從最關鍵的事務(20%)著手施力,關鍵的以及優先的事先行完成,其他細節的,以及附帶的事務也就會順利帶動,逐一圓滿達成。

「80-20法則」重點在掌握關鍵的20%,任何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,從關鍵入手,自然事半功倍。「關鍵的20%」有時也指處理事情的「順序」或「結構」,有些企業公司發展重要事務之「標準作業程序」,有些單位要聘請資深顧問來解析營運問題的「深層結構」,都是在幫忙尋找「關鍵」。

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

「系統思考」的要領

觀照全面 掌握關鍵
形優輔弱 實踐目標
「系統思考」是學習型組織理論五項修鍊的第五項修鍊。五項修鍊的前四項:自我超越、建立共同願景,改變心智模式,以及團隊學習,就字義及內容而言,均相對比較容易瞭解,而第五項的「系統思考」是前四項的綜合及統整,較不容易具體明確指陳。

配合「教育計畫」之教學,個人構思了十六個字的「要領(心法)」以為註解—「觀照全面,掌握關鍵,形優輔弱,實踐目標」。以擬訂優質的教育計畫為例,優質的教育計畫是系統思考的具體成果,系統思考的掌握愈深層,所訂的計畫就愈優質、愈可行。而其主要歷程為「觀照全面—瞭解計畫主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的全面背景環境」→「掌握關鍵—釐清計畫關鍵可行的重要策略及項目」→「形優輔弱—計畫項目的推動在調整資源配置,這些資源在促進擴大好的作為,來帶動原本做不理想的部份」→「實踐目標—整個計畫的實施成果,就是在實踐原來設定的計畫目標,也具有能夠貫徹達成之意」。

系統思考是一種邏輯思考程序,如果養成習慣以後,就是一種能力的展現,我們的「為學之道」,需要廣博又要專精,這是系統思考的結果;我們的「知識管理」,事實上也是「系統思考」的一種形態,我們必須要瞭解主體知識的「全貌」,更要建置「關鍵核心」知識,並且以關鍵核心知識來論述(形優輔弱),才能運用知識管理豐富人生(實踐目標)。

就教育人員來說,要有系統思考的習慣與能力才得以做好教育事務,提升教育品質;就個人的生活瑣事來說,愈能夠運用系統思考的人,就愈能夠過「有智慧有品味」的生活,暨多彩入世,又有高效率豐厚生命成果。

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

個別化願景領導

─激勵教師思考生命(生涯)願景
       並設定短、中、長程實踐目標任務
─增進個人目標與組織(教育)目標結合
       創發生活意涵,豐厚生命價值
為避免學校教師長期任教同一學門,將教學與行政事務當作每年之例行性工作,欠缺活力與新的生命力,校長得適時鼓勵學校教職員工,在從事教育志業的同時,應適當的建構自己本身的生命(生涯)願景,為自己的進修研究、工作表現,生活休閒設定短、中、長程目標,以追求這些目標的歷程來活化生活(生命)的品味,帶來新的生命力與教育競爭力。

個別化願景領導係複合性名詞,採用特教上的「個別化教育方案」及企業界「願景領導」之精神組合而成,「個別化」在強調學校教師本身的「個殊性需求」,而「願景領導」在強調「個人目標」與「組織目標」的融合,進而考量生涯(生命)最崇高、最神聖的價值追求。個別化願景領導的操作,校長可在公開場合鼓勵呼籲教職員工,思考建構自己本身的最大生命價值與生涯目標,以及達成這一願景的短、中、長期目標點;再經由私下的互動關懷、期許砥礪每位老師的覺察與個別實踐。

個別化願景領導的推動,可以為學校優質組織文化的形塑奠基,每位教師在從事例行性教學及行政工作之同時,有新的個人目標在引導,例如進修碩博士學位、開發自己最專長的主題教學方案。為自己帶領的社團或學生團隊編輯留下最珍貴的教材或教學資料,再經數位化處理,使之永續傳承,暨豐富個人生命價值,也一起為教育志業做出更大的貢獻,學校是大家實踐生涯目標的共同舞台,組織文化自然優質化,教育的績效與競爭力將持續展現。

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

教育若水 順性揚才

上善若水 水可就下
因材器使 成就萬物
教育若水 激發潛能
順性揚才 玉成眾生
「上善若水」出自道德經第八章,翻成白話文為:「天下至高無上的善(道)就像水一般」。為何善(道)像水?因為水是向下流的,水流是永續的,水會順著任何事物的形態,流滿它以後,再繼續往前流,因此,它可以滿足天下萬物的不同需求,進而成就萬物,水是動物及植物生命的重要原素。

「教育若水」是筆者受「上善若水」激發後的深層感受,教育的本質就像水的性質一樣,教育在激發學生(人類)的潛能,參照多元智慧理論的觀點,每一位學生的智慧因子強弱結構均不相同,教育歷程就必須順著學生的秉性與需求而實施,讓每一個人均能有所發揮,至少具備「相對優勢」的才能,成為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現代國民,因此,教育可以玉成眾生。

「教育若水,順性揚才」的實踐在很多學校教育現場,均可觀察到,例如多元社團、多元文化教育、校務評鑑、指導研究生撰寫論文等。學校發展社團及多元文化教育,主要用意在順應學生不同的性向興趣與文化背景條件,透過社團選修,促進學生優勢潛能明朗化,也就是「順性揚才,玉成眾生」的寫照。

「評鑑若水,順校評價」反映出另一層面的具體事實,各種教育評鑑委員到校評鑑,必須依據受評學校所呈現的資料與表現,多元觀察瞭解之後,綜合判斷,系統思考,然後給予妥適的評價,與發展上的建議。基本上也在實踐「教育若水、順性揚才」。目前碩士、博士學生普遍增加,指導教授對學生論文的要求上,也要「教育若水,順性揚才」,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