‧規劃最佳時間長度 設定實踐目標「時間切割」是有效管理時間,增進工作績效的方法,筆者在有關時間管理的書籍中多次閱讀,感受頗深,特予介紹。「時間切割」是指每個人找出他每次工作績效的「最佳時間長度」,例如十分鐘、十五分鐘、三十分鐘、五十分鐘、二小時不等。並且以時間單元作規劃,每天及每週必定執行幾個時段,(例如每天2-3時段,每週至少10個時段以上),有點類似工作時間之目標管理。
‧永續經營深耕 累積點滴成果資源
有書籍介紹日本一位大公司的董事長,其因每天要處理的事務太過繁雜,尤其每天要見他的來賓或員工太多,他就將時間切割,設定為四分鐘,凡是見他的來賓都要在四分鐘之內談完事情,四分鐘一到即轉換(換下一個人會面),這是「步調需快」的人的時間切割,一般人不容易執行。(似也沒必要),又如電話的通話時間設定為三分鐘,三分鐘一到即停止連線。
國內有個知名教育家,其著作等身,頗受學生歡迎,筆者有機會聽其自述,其時間切割的時段為「15分鐘」,其謂:他每天會設定十幾個15分鐘來做他有意義的事,例如早上看報15分,15分一到馬上轉換做另外的事,讀書、閱讀、寫作文稿、集中聯絡電話…都以15分鐘作單元規劃。他的工作績效十分顯著,目前有十多本著作流傳市面。
筆者曾經運用「時間切割」的方法,規劃完成自己必須完成的著作,筆者設定的時段是「30分至60分」每天一至二個時段,每週六至十個時段,每天的第一個時段都在清早一起床後執行,第二個時段則在上班空檔中尋找。發表論著、期刊文章,以及升等副教授、教授的專書,也都是這樣完成的。
廣義的「時間切割」,我們可以用來指導學生或孩子,每天設定「固定的時段」作複習功課寫作業時間,只要時段合理,執行永續,必會為每一位學生帶來最佳學習效果。